弹指间,博客居然十年了。
昨夜,右击了浏览器收藏夹的“个人博客”文件夹,选择全部打开。鲜有更新,好像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停止写博客了,甚至,有些域名都失效了。个人独立博客最火的好像是2018年左右,那个时候,博友在群里热火朝天的交流,分享自己刚写的文章。那个时候,页面简陋,只有纯文字和些许如今看来过时的配图。但读着那些青涩的文字,关于技术的困惑、读完某本书的激动、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愤慨,竟有种奇特的亲切感。那时每周更新,乐此不疲。
忽然意识到,在内容如洪水般汹涌的AI时代,个人博客这种古老的形式,或许真的走到了尽头。
写作仪式感的丢失
家里90年代就装了电话,但爷爷跟他远在新疆的哥哥沟通还是用的书信,贴上邮票,寄出牵挂,然后就是静等两个月后的回信。
车、马、邮件都很慢的年代,写作是种仪式。你有话想说,不吐不快,于是静坐书桌前,沐浴焚香,斟字酌句。那个过程是与自我对话的修行。如今,AI写作工具无处不在。输入关键词,瞬间生成结构完整、逻辑清晰的文章。写作从一种内在需求,变成了效率至上的生产。
我们不再“煎熬”于表达的困境,不再体验词不达意的痛苦,自然也失去了终于找到恰切词汇时的狂喜。当AI能写出比你更流畅、更“正确”的文字,那种“我手写我心”的原始冲动,便失去了最后的阵地。
注意力的荒漠化
博客的黄金时代,互联网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。读者有耐心读完千字长文,会在文末认真留言,与你争论或共鸣。那是一种慢节奏的精神交往。
如今,我们的注意力被短视频、算法推荐的信息流切割成碎片。还有多少人会主动在地址栏输入一个博客网址,静心阅读?当“读完”成为一种奢侈,写作最直接的反馈——被阅读、被理解——便消失了。当舞者没有观众,需要多大的热情才能坚持?
只有支出鲜有收入
维持一个独立博客,确实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:域名、服务器、SSL证书,甚至投入的时间本身,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。
早些年,挂个广告,还会有一些收入。现在,很多博友都直接撤下了广告。
现在主要域名跟服务器的费用是大头,虽然不多。SSL证书我现在已经换成ACME了 https://sconts.com/post/nginx-native-acme-support/
简单来说就是给nginx打了个补丁,nginx会全自动的更新SSL证书,一劳永逸。不然的话,每三个月手动折腾一次证书也会花掉不少时间。
ngx_http_acme_module 还很新,新手建议先等等,反正我折腾的时候遇到各种问题。
最终,维持一个独立博客,在今天更像是一种“文化消费”行为。
我们愿意为一场电影、一杯咖啡、一次旅行付费,因为它们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。那么,我们为何不能将为博客的投入,视为一种为自己的精神世界“付费”呢?
我们为何还在坚持
我们怀念的,或许不是“博客”这种形式本身,而是它所代表的某种互联网精神:去中心化的、非功利的、以真实兴趣和思想连接起来的网络。
那是一个笨拙却真诚的时代。你写,仅仅是因为你想写,有人读,仅仅是因为他们真想读。
所以,个人博客或许将死,但我仍想守住一方数字世界的“自留地”。不为流量,不为认同,只为在AI的洪流中,保留一点属于人类的、不完美的、真实的声音。
如果你的博客也荒芜已久,不妨找个下午,清理杂草,敲下几行字。不为别的,只为证明:我还在这里,哪怕只有两个字。
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: 转载自笛声
本文链接地址: AI时代个人博客已死?
21 条评论
个人博客不会死,相反会更加可贵。相比于各大平台都在大搞个性化推流,我还是喜欢看个人博客这种各种不同声音及个人经验总结的内容~
现在都被快感这种方式影响着,长篇的文字,一眼过去就直接跳过的已经习以为常,说实话,有一件能坚持的事情很不容易,但记录这种最简单的方式,能让我放松,就是最大的帮助,
过去写博客的人可能现在都忙起来了,但是新出现的博客比以前多得多,并没有因为AI而消失
这里还能遇上mayx,你不认识我,我可认识你。
我是之前搜索php 反代资料时候找到你的这篇“如何用PHP制作一个简单的反向代理”。
博客是一个更纯粹的形式
坚持下来的,基本就留个念想,保留一个习惯。
有没有流量,能不能营利,都无所谓啦~~
ngx_http_acme_module 刚弄好的时候,启动nginx,博客页面会报错,别担心,因为刚启动,nginx 还在申请证书,等一两分钟刷新页面就好了。
AI时代,输出大量文字变得轻松简单,短视频让人刷的停不下来。但是独立博客还是会存在,因为还是有那么一群少部分的人,坚持输出自己的文字,维持自己的思考。我看很多博主从原来的技术博文,慢慢写成了生活分享,即温馨又放松。
哈哈,10后还在写博客,喜欢这种形式
今年的博友出现的频次还是更多了的,不过确实有一批老博友更新很少了,生活一忙,就没有时间更新吧。
短视频APP在手机上没有,哪天真无聊就下载一个刷一下下,刷完卸载。微信的视频号,也是关闭状态。
校内(人人)网关掉了,网易博客关掉后,QQ空间说不定哪天也会关掉,很多不能赚钱的互联网站上的个人主页,都会或可能被砍掉。个人博客,是个人的记录,域名、主机等,都得花点钱,不多但也不少,全凭爱好了。
“自留地”,当年备案时,当地公安不给用“xx博客”的名称,让修改了,就用了自留地,确实,是一块自留地,自己开荒,自己耕耘,种点啥,不种,也全凭自己。
我手机上有b站,但抖音,不知道为什么,很反感这个APP ,也许是抖音人群喜欢外放,太吵了。
也许是b站用户对痘印的优越感。
别人也许是有优越感,我不是,有些东西好像一出生,大脑皮层底层就写好了的,比如我不吃鱼,这么些年身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吃鱼,我哪知道我不吃鱼啊,我从小就一直不吃啊。
所以吃鱼是会难受的对吗?
我知道一些人是懒得搞鱼刺,但感觉你的描述不太像。
没试过吃鱼,至今唯一一次是被人骗吃了大鱼干,因为看不出是鱼。可能是心理抵触吧。
看你右侧归档也就最早那年发的勤,更的多。
个人博客从激情开始,发展为念想,或者彻底没了念想。
我的博客文章ID是连续的,但文章数超过2000后,将不再连续,早期还担心过这事。。
同感。一是它的用户,在公共场合用的时候太多人用外放;二是同质化太严重,大数据只会给你推关同质化的内容;三是同一剧本,同一套路;四是平台或资本大数据刹熟,让你看到某些特定的内容,广告或言论。
表达不死,分享不死,个人博客就是个人写作的载体,所以不会死的。只是用的人少而已。
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维护一个博客需要很高的经济成本。如果不需要独立的域名,那 GitHub Pages, Vercel, Netlify, Cloudflar Pages 等等配合 Hugo 可以全部免费用。即使是买一个独立域名,一年的开销也只需要 10 美元左右,如果你不在于是否 .com, .org, .net,那买一个小众的,可能更便宜。